2019-05-06 01:02
河南戈泰警用装备
认知交通行为的要求。正常的交通行为,驾驶人对出行的要求基本上仅考虑迅速与安全,所以大家都在赶肚间,忙中自然易出错。此夕卜有76%的驾驶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开车安全,而65%的驾驶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开车的技术要好,显然一般人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高估的现象,否则此二百分比均应为50%。
影响用路人操作车辆技能的因素有以下几项:机智:指驾驶技术中遇到行车戻况时的应变反应能力。学习过程:学习用路,包括走路、骑车、开车的正常经验及遇到挫折时的经验回馈过程。情绪:包括注意、守法、焦急和忿怒,以及用路时的当下心理状况。性格成熟程度:反应年龄、婚姻、家庭状况,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身体素质差异:包括身材高矮及身体健康状况。
在驾驶中,驾驶人员的四肢五官,对于驾驶都有关联。其中,又以眼睛所接收的信息占人脑所接收信息的90%以上,所以视觉能力在驾驶能力中非常关键。然而一般人刘?于自己的能力并不了解,所以造成迟误和判断失误。
视觉:影响视觉能力的有以下项目:A视觉范围:视觉圆锥角在3-5度内最明晰,视角放大至10-12度已不太清楚;在垂直面上的视觉辨识效果仅为水平视角白<11/2-2/3而已。B外围视界:一般人以双眼向前注视,可以看到或感觉到120-200度范围内的事物。戴眼镜的人,外围视界一般较小。C左顾右盼的视角:为了弥补视觉范围加诸用路人的限制,用路人必须在车行中左顾右盼,以提高视觉范围;一个人疲倦时,左顾右盼的频率及急速降低。D静止时与移动时的视觉角度:与移动时驾驶人的视觉角度有所不同,当车辆停止不动时,外围视界角度约120-200度。(其中3-5度最清楚,10-12度以外已不易辨认),速度愈快,视觉角度愈小,而视觉角度愈小,辨识疏忽、错误的机会就愈高。
视觉深度:指驾驶人员在车流间对于其他车辆接近的时间及车辆间空间距离变化的分析能力,当物体的距离超过一定范围后,人眼对于视觉深度的变化将无法分辨。F眩光:眼睛受强度光线照射吋,视神经即失去辨识能力称眩光。人眼对于由黑暗进入光亮的环境,较由光亮进入黑暗的环境,适应较快。眼睛对于眩光消除的能力及夜间视力会因年龄增大而衰退。G对光线和色彩的敏感性:人眼对色彩的辨识能力低于对物体存在及形状的感识能力,所以光线不足时,无法辨识物体的颜色。
听觉:听力对简单信息的注意力及辨识力极高,尤其是在眼睛的负荷过重时表现最为明显。然而在嘈杂或密闭的环境,听力即失去辨识能力。四肢:人的手足长短因人而异,当操控车辆紧急时,四肢与车辆的配合如果不是在最佳位置,操控能力即无法充份发挥。反应时间:一般人由肉眼感受到事物,经由大脑辨识对象,决定应变方式,再到手足采取行动,约需0.5-4秒的反应时间,此阶段中车辆仍保持原速前进,直到反应时间结束,车辆才开始反应。